学践结合,主动请缨学本领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初出茅庐,腹有诗书,却不屑止于“阁楼”。当时,集团公司正在承建广深港隧道项目,这是国内开挖断面最大的高铁盾构隧道。盾构机还是“洋玩意”,核心技术大多被国外垄断,企业更没有大盾构建设史背景,没有人有大盾构施工经验。为了不受制于人,他主动提出去海瑞克南沙制造厂监造学习,成为十五局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面对各种看不明白的参数和交流不畅的德国技术人员,他将24小时进行了排列组合式的细分。白天,他利用帮德国人拿工具、做管路、清垃圾的机会细心询问参数控制方法,学习盾构设备原理。晚上,他及时整理笔记,专心学习英语。他一学就是7个月,200多天的努力付出,换来了对盾构机技术掌握程度的飞跃,也为后续盾构机进场组装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盾构机从工厂运回深圳工地,当其他人还在感叹“这是国内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啊”的时候,刚毕业一年的他便带领技术团队接下了组装工作。历时3个月,最终盾体组装误差仅为0.2毫米,他们顺利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攻坚克难,参与成就国内多个“第一”
2010年10月起,他申请进入隧道担任直径13.23米的S-550盾构机主司机。面对陌生的施工掘进参数,他一点点摸索,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了项目上盾构掘进的“小专家”。广深港益田路隧道处于深圳繁荣市区,堪称盾构界地质博物馆,即使在盾构施工技术十分成熟的今天也绝对称得上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盾构隧道之一。彭元栋驾驶盾构机先后安全穿越了216Mpa超硬岩、1公里以上的上软下硬地层、40余栋高层建筑等多处重大风险源,更是带领团队创下了单班6环的大直径盾构掘进行业记录。
2014年开始的皇岗路隧道施工地处深圳核心区,一个盾构工作井3台大直径盾构同时双向施工,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和之前的益田路项目云泥之别。在这样的条件下,彭元栋带领团队实现了国内首次超大直径盾构分体始发和洞内空推。他们通过刀盘刀具齿刀滚刀混合配置技术,克服了极限复合地层掘进地层不稳和刀盘中心结泥饼的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尝试3.2bar压力下气垫仓内动火作业,成功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刀具和搅拌棒破坏修复的难题,为皇岗路隧道顺利贯通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施工期间,他时刻不忘盾构施工经验收集整理,发表了多篇技术论文,申请了多个国家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的《广深港高铁深港段城市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获得了2020年度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最终广深港项目也获得了国家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2015年6月起,彭元栋开始负责826项目2台直径10.01米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工作。面对之前从未碰到过的连续溶洞、破碎超硬大理岩、上软下硬穿越世界二级湿地“米浦湿地”等重重困难,他积极尝试“克泥效工法”、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浆技术等先进方法,动态调整参数,改造泥水站配置,做到了单月216米的掘进记录,成功实现了当时全国首台跨境盾构隧道的安全贯通,得到了港铁集团的高度认可。
精细管理,促公司物资管理水平上台阶
2016年至2019年底,彭元栋服从组织安排,接下了城轨公司物资设备部的管理工作。当时公司物资管理面临复杂局面,专业化人员严重不足,他便潜心学习兄弟公司经验,严抓项目集采率实现以量换价,从原材料入口端实现降低成本;实行各项目大宗物资采购、设备租赁价格及材料消耗情况定期公示制度,有效提升了公司整体物资管理透明度;积极组织现场培训会、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等,有力促进了物资管理条线人员能力提升、素质提升;全面梳理、修订新的各项物资设备管理制度;针对材料严重超耗情况,牵头编制了公司第一版物资材料消耗定额,为各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使公司物资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设备管理方面,他通过积极推动盾构整体配置调整、激励设备维修维保、建立全公司设备档案、支持自有盾构架子队建设等方式,大幅度提升了公司盾构设备管理水平,连续三年被集团公司授予“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在做好物资设备管理的同时,他还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盾构施工经验,指导各盾构项目施工。每当有项目盾构施工遇到难题时,总有人找到他说:“栋哥,给出个主意啊。”山西小浪底项目成功穿越高达103米水头的国内超高水压盾构掘进,广州18号线盾构项目创新性采用镶楔形齿滚刀用于砂层掘进实现连续1200米掘进不换刀的记录,深圳地铁20号线和广州地铁14号线项目克服了复合地层盾构掘进的难题等等,都蕴藏着彭元栋的盾构智慧,他以盾构专家的身份成功入选公司首期内部专家库。
披风挂阵,战国内超大直径盾构施工
横琴杧州隧道项目是十五局首台15米级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而且是海底隧道,风险大、工期紧、任务重。2019年底,彭元栋临危受命担任项目执行经理。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新且难的课题,超大直径盾构和普通盾构有什么区别?0.7标贯的淤泥怎么掘进?超浅覆土该注意哪些问题?海底隧道没有经验怎么办?他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带领团队先后参观了十四局北京东六环项目、长沙湘雅路项目、中交建宁西路项目、中铁隧道局春风路和妈湾隧道项目,不断吸取他人经验。同时,高频次邀请国内知名盾构专家来项目授课,共商施工方案,论证风险应对措施。其中,项目和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团队的合作,是集团公司首个与院士团队合作的项目。
面对项目从双向四车道调整为双向六车道的规模调整机遇,彭元栋主动对接政府建设局、建设管理单位、设计单位、总包单位等,争取对项目风险和造价不断优化,取消了风险大、造价低的海中联络通道,增加了隧道区间加固范围和基坑地连墙范围,为后续项目平稳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袭击珠海,项目正处于台风的12级风圈。他立即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紧急撤离,自己却一遍遍检查物资设备存放情况,直到凌晨3点才最后一个从项目撤离。台风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项目团队投入到珠海市的灾后抢险中,连续奋战了十几个昼夜,项目被业主单位评为“抗风救灾先进集体”。
彭元栋注重参与各级劳动竞赛活动,努力营造大干快上的施工氛围,向竞赛要产值。自2021年4月底项目部规模调整完成开始施工后,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4亿元的施工产值,平均月产值4500万元以上,同步完成了项目驻地建设、盾构机生产下线、盾构机首件下井、北岸工作井同步开挖、南岸工作井陆续封顶等重大施工节点。他牵头创立了大盾构科研创新工作室、博士工作室,集中团队智力开展技术攻关。他们大胆使用新材料,克服了因地质原因造成的坍塌问题,目前项目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建设者,用挥洒的汗水,书写青春的色彩。
盾构人,用执著的步履,走过岁月的芳华。
城轨人,用心中的信仰,扛起坚毅的责任。
从地平线下的大盾构司机,到如今的大盾构项目管理者,彭元栋用12年的青春奋斗,践行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匠人精神。如今,珠海横琴隧道项目建设是他青春里的又一道光色。他将继续征战国内首例最软最细地层下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战场,让十五局大盾构的施工故事出彩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