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记忆,一份荣光
在中国
人民大会堂人尽皆知
其庄严巍峨的身姿
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今天,就和悦悦一起
听听中建二局第三代建筑人陈婧嘉讲述
人民大会堂建设过程中的那些难忘故事吧!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人民大会堂,这座庄严建筑,再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每当我看到人民大会堂的镜头,都会想起姥爷朱玉平在世时,常常跟我讲起他年轻时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的难忘经历。
1958年夏天,中共中央明确指示,要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大建筑,以此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时间,大会堂的建设受到举世瞩目。而彼时,距离大会堂投入使用的时间还不到400天。
“我当时是二局的一名吊装工人,听说国家建委要在我们这里抽调人员,我激动极了,没有丝毫犹豫便向组织申请参战。”姥爷自豪地跟我讲,“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全国各地人民团结一致,很快就得到了14个省市的支援。我们二局有不少的技术工人,吊装队千挑万选,最终只选派出两个人参加,我就是其中之一!”每每提到这里时,姥爷的嘴角都会情不自禁地上扬,嗓门也提高了不少。我深知,这份骄傲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姥爷出生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还未成年就跟着部队东奔西跑扛枪打鬼子,他十分清楚先有国才有家。后来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他便和战友们响应号召卸甲从工,被分配到上海的“红专大学”学习建筑施工,毕业后成为华东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起重工,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人。姥爷说:“脱了军装还是兵,只要国家需要,我们这批建设铁军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在人民大会堂这场建设大会战里,他所在的团队任务是吊装梁和柱,这是关乎主体施工的重要战役。万人大礼堂位于整个工程的中心,面积之大、功能之复杂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其穹窿顶、大跨度、无立柱的结构让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的嘉宾都可无遮挡看到主席台,但这些设计要求无疑让现场的施工难上加难。
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大礼堂的巨型挑台的吊装,大礼堂设置了三层挑台,每层挑台都有12根钢梁构成骨架。“一根钢梁的跨度有六七十米,重50多吨,需要吊到40多米高的地方。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大型吊车,在场的人别说实地操作过,就连想都不敢想。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由于缺乏经验,大家都在聚力攻坚钢梁的重量问题,忽略了在吊装过程中产生的变形带来的巨大挑战。建设队伍好不容易通过两台大型起吊设备将钢梁吊起,却因为横向水平的支撑控制不够,导致钢梁刚吊起来就发生了变形,上下左右来回摇摆,5次起吊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总指挥部决定,在群众中寻找“诸葛亮”,集思广益开展技术攻关。
“那段时间可真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一时间解决不了吊装摆动的问题,好多同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我们冥思苦想了好几宿,才想出了一个‘土法子’。”说到这里,姥爷便拿出一把雨伞撑开,他说,“在吊装之前,先用杉篙绑成稳固的三角架,再紧附在钢梁中间,就如同这雨伞的撑架,可以增强横向的稳定性。”姥爷回忆道,“当时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工作人员只能一边拿着伞演示一边跟大家解释。”
没想到办法虽“土”,但是恰中要害。正是通过“伞撑”灵感,吊装团队多番讨论,经过几轮优化,终于克服了“变形”难关,钢梁逐一吊装到位。众人抬柴火焰高,人民大会堂的建设难题最终全部都被逐一攻克,1959年9月24号,人民大会堂正式交付使用,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这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也受益匪浅。我不仅结实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同行,还学到了很多吊装方面的新知识,在后来的很多大体量吊装工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都能攻克难关、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姥爷都拿“人民大会堂”精神鼓励着自己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