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企之道,用才居首。人才,也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有“两把刷子”,既泛指有某项特殊专长的人,又特指贡献突出、能力很大的人,这“两把刷子”放在当下,指的是复合型人才。对于我们施工企业来讲,高效的运转正在模糊着管理者的边界,尤其当一线的急难险重的任务来临时,我们更加重视敏捷的反应,要求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上,“两把刷子”的复合型人才,或能破解当下人才培养“成长的烦恼”。
育才,要不破不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本质上是对我们工程行业知识储备要求的提升。随着港口水工、海上风电等优势业务链条的完善和延长,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要求相适配的,是高度整合人才资源的当下需要,以及满足长期业务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需要。
作为产业链条最小的活跃单元,项目部可以灵活尝试激励职工“一专多能”,这不仅对员工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益于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进条线之间的配合衔接,避免诸如“懂理论不懂生产”、“懂技术不懂管理”的尴尬。但是这种技能的要求,并非简单2个条线的简单相加,复合型人才汇聚不同的专业能力,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往往一名施工员所需技能不仅限于生产工艺、现场调度、进度把控等,还需要与质量、安全等工作同时配合,甚至是商务计量等工作上的交叉学科,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辨才,要多把尺子。当前,在一些领域对人才的评价机制还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将论资排辈、职务高低作为评优的条件。面对这种情况,职工工作业绩、实际工作水平的考评量化需要更加细致。
英雄不问出处,分辨人才多“两把刷子”,为人才发挥实际作用创造广阔的天地。目前,我们已经在各个条线建立有所侧重、分门别类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通道,来鼓励横向技能的增加,充分体现“价值创造”导向的用人标准,为各类人才在不同岗位创造一种“后发先至”的可能性,也为项目运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空间。
用才,要尽其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让其到最为合适的岗位,用其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最终目的。
知人善任,考验的是我们的管理智慧,更要慎重考量人和岗位的匹配度,动态考察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与实际工作的适应性,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比如,可以尝试深化轮岗制度,一方面将人才放在大局中去考量人岗适配度,另一方面打破条线壁垒,增加横向协同能力。让“好钢”用到“刀刃”上,更加突出实际岗位需求的属性,成为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