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上阵打仗,是运筹帷幄和统阵布局的基础;干部基层锻炼,是合格履职和正确决策的基础。总部的管理职能要求能够指导、监督和管控基层,有时候还需要决断,而敢于决断、正确决断、解基层难题,都需要了解基层之需、理解基层之难、感悟基层之机,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充其量只算上传下达,尤其是关键岗位,如果履职一再出错,就会丧失大家的信任、错失个人的前途,更有甚者伤害企业的利益。
充分的基层经验,能为施政决策带来关键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梁家河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这为“精准脱贫”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打下基础。同样,“枫桥经验”也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充分的基层经验,是抓住问题根本、优秀履职施策的关键。有的干部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有时候简单转发上级文件或表面处理,而文件说的事可能恰恰是当前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做分析消化、因人施策,就会水分大、养分少。也有时候对很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想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处理,基层的问题根源体察不到,政策出台就会失准,更缺乏温度感。因此,越是在企业需要人才破题的时候,越需要具有基层经验的“关键先生”。
充分的战场历练,能够磨砺品格胆识。“事非经过不知难”,基层尤其是项目,直面战场一线,面对的市场履约、人情世故、社会百态比机关总部要复杂一些,环境条件也相对艰苦,因此基层是加强干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最好学校。
在基层工作,长期直面各种矛盾和诱惑,不断经受大事急事难事烦事的考验,可以在挑重担、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的磨砺中壮筋骨、长才干,练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成长为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提升专业能力的高手。有的年轻领导干部对项目不了解,解决起问题就会手足无措,也就是政治判断力不足,一办错事就怨天尤人,看不到自身问题,久而久之就变得畏首畏尾,个人能力也会失衡,慢慢地下级就不信服你,同事的信任也渐渐远离。因此,越是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越要到基层一线当“锋线队员”。
充分的项目锻炼,能为企业更好地解题破题。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项目是公司的实体阵地和成本中心,良好的市场也是靠扎实的项目滚动起来的,丰富的项目锻炼,能够让我们知道项目需要什么、基层渴盼什么、职工关心什么,从而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的是如何让履约更顺畅、让市场更有劲、让绩效更激励的工作能力和才干。
当前,一航局正在冲刺“双千亿”的路上努力构建体系,外部生存压力有增无减,各类管理要素都需要更新换代,关键线路、关键节点不容有失,体察项目生存之难,才能让管理有着急的那股劲、焦虑的那根弦,庸庸碌碌只会丧失企业未来。因此,越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越需要知题意、会解忧的“破题干部”。
总部和基层经历的“双配”,是选好人、用好人的良方。总部的干部大多具备较高学历和出色才干,到基层去能够很好地实现人生抱负,学有所用,个人发展通道会大有增益,而履历丰富的背后,是管理才能与实干作风的双提升,无形中更增加了履职的自信心。具有充足基层经历的人才到机关履职,对系统管理的认识必然会事半功倍,细心一点不难发现,这类人出手的打法、管理的表达往往直奔问题而去,一针见血。经过两种岗位培育的关键人才和领导干部,既明晰政策出台的初衷,又明白如何让蓝图变成实体,这才是人才的“淬炼”之法。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习近平总书记以此古训勉励大家凡成大事者必经历过基层的锻炼与洗礼。他将基层实践形象地比喻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号召年轻领导干部主动到基层去“墩苗壮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在风雨中建立起的世界观,才能带领我们更向前,在基层中历练成长,才能掌握当好企业发展“关键先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