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建设报》第637期二版以《独木河上架起“空心”桥》为题,报道了二公局建设甘溪特大桥的故事,现将文章分享,以飨读者。
穿行在依山傍水的施工便道上,抬头便能看见甘溪特大桥犹如一条巨龙“轻巧”架设在独木河之上,横卧在两山之间。
二公局承建的甘溪特大桥位于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贵定县,横跨甘溪森林公园内的独木河水库,主跨300 米,是世界最大跨径空腹式刚构桥梁。在刚构桥架设中,跨径超过200 米,就要增设主墩,这将会超过既定工期与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建设团队掀起一场甘溪特大桥“减负战”。
时任大桥总工程师的孙克强随即召开技术研讨会,组织团队开展头脑风暴,走访多家设计院,查阅类似案例后,孙克强灵光一闪:“我们给桥梁减重行不行?”,一番技术分析后,一个“空心桥”架设方案渐渐成形:对箱梁根部的腹板进行挖空,减轻自重的同时,在三角区形成梁-拱组合力学效应,提高结构承载效率,增强桥梁跨越能力。对比传统刚构桥,大桥主跨径延长为300 米的同时,大桥自重、主墩数量得以优化,工程造价、运营维护成本也得到控制。然而,孙克强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甘溪特大桥飞跃天堑,需要在峡谷之间筑起高墩,大桥的两个主墩均坐落于山坡上,墩位处坡体陡峭,无法开辟施工场地。项目一群年轻的技术员主动扛起勘探仪器钻进了大山,在跋涉陡峭的深山老林中找寻破局办法。
现在正是咱们年轻人出力的时候,我就不信找不出好办法。”测量员夏嘉明一边劈砍荆棘,一边为团队鼓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基础外围山坡下方15 米处的坡体上发现了修建挡土墙的绝好基础——大片持力较好的坚硬岩层。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岩层上方修建一座恒重式挡土墙,墙顶直达桩基顶标高处,再在挡墙内侧填筑土体,扩充出一个施工平台,这样不仅解决了施工临时场地问题,而且把原设计裸露平均高度达5 米的几根外围桩基完全包裹住,避免了桩下土体日久冲刷、桩基被侵蚀,有效提高大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随着大桥建设步入正轨,项目技术团队继续发力,先后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采用挂篮止滑挡块防止斜爬式挂篮沿倾斜面滑移,再配合临时扣索的使用,解决了下弦箱梁悬浇施工难题;首创空腹式刚构桥三角区上弦箱梁后支悬浇施工技术,解决了上弦部分预应力箱梁浇筑难题。这套技术方案较传统上、下弦双扣索方案可节约钢材用量约100 吨,并且减小了梁体工后残余应力,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大桥的使用寿命。
9 月26 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甘溪特大桥正式合龙,这座贵定县人民日夜期盼的连心桥,即将开始它的新使命。